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围绕“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发表主题演讲。
这次演讲里透露出不少信息,可以看作是一次央行的对外表态。说到央行房地产圈就很敏感,毕竟最近的一次史诗级救市政策,就是央行刚刚扛旗发布的。
这次央行的表态,对于期盼着下半年降息-放水-房价暴涨的小伙伴们,是一次迎头暴击。
01
央行在陆家嘴论坛的发言,对于投资房产的人来讲非常重要。三年前,时任央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在2021陆家嘴论坛上曾经讲了句名言:“押注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人最终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句话在当时遭到群嘲,可今天回头看看,才知道傻瓜是谁。
我们就来看看这次央行都透露出哪些信息。
关于M2,潘行是这样说的:
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4%,M2同比增长7%,均高于名义GDP增速。5月份新发放贷款利率为3.67%,处于较低水平。
过去,货币政策曾对M2、社会融资规模等金融总量增速设有具体的目标数值,近年来已淡出量化目标,转为“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定性描述。
之前在《费这么大劲,杠杆就加成这样?》里我们分析过,5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和M2的增长其实数据相当惨淡,社融大部分都是靠发国债,真实的社会融资活动是明显收缩的;M2环比基本已经停滞甚至下跌。可潘行的表述是“均高于名义GDP增速”,这里面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5月的社融规模和M2增速央行是满意的;第二,这两个指标增速以后只要不低于名义GDP增速即可。潘行的第二句话也进一步明确表达了这个意思。
什么是名义经济增速?其实就是名义GDP增速。
大家知道名义GDP增速其实是很低的,国家公布的一般是实际GDP,在过去很多年内,名义GDP的增速是高于实际GDP的,但是最近一年由于通胀转通缩,名义GDP的增速已经明显低于实际GDP,大致在4%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几个月的社融规模和M2增速,仍有大约两个点下跌空间,我估计最多能跌到5%左右。
社融规模代表着社会经济的活力,M2增速直接关系到房价涨跌。所以接下来的情况,大家都清楚了吧。
补充说明一下,很多搞自媒体的缺少最基本的经济学和金融基础知识,连M2是什么都不清楚,道听途说就以为M2越高房价就一定越高。其实M2的绝对值在正常情况下总是会增加,跟房价涨跌关系不大,但M2的增速却跟房价涨跌联系密切。
有些人喜欢看数据折线,发现房价上涨的时候恰好M2也在上涨,就以为二者有因果关系,其实也许只是一段时间的重合而已,就好比你坐火车时有人恰好跟你同一站上同一站下。不管你俩同一车次坐了多远,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跟你有任何关系。
除非经济倒退,否则M2总会增加。可房价会永远涨吗?去年二者折线就已经背离了,就是最好的证据。
02
关于央行买卖国债,潘行是这样说的:
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这一点上与前期央行的表态是一致的,那就是避而不谈央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的事,只强调二级市场。因为央行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与现有法规冲突,现在的表态意味着央行或上层并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突破这条红线。
可央行恰恰只有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才能撕开放水的口子,二级市场对放水毫无意义。之前很多媒体和经济学家都是基于此得出货币宽松的推论。现在的表态,基本意味着这条路短期内已被央行抛弃。为此潘行不惜把话摊开直说:“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
够直白了吧!听话听音,国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即便不使用国债,也不等于没有其他放水的办法。可央行还是反复强调,生怕大家认为接下来要搞量化宽松。试问如果真的准备放水,有必要这样说吗?
如果说上述表达还不够清楚,那潘行下面的发言更加简单易懂: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货币信贷总量增长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变化的反映。
目前我国社会……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仍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既然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所以金融总量增速下降是自然的。与其新增贷款,不如优化存量贷款。不再关注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简单明了。
对于“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这句话,有必要稍作解释。这句话也不是央行第一次提了,属于反复强调的内容。
什么叫供给约束?就是在市场对贷款需求很大的时候,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货币乘数,控制放贷数量,只满足一部分市场需求。过去经济快速增长时就是如此,信贷基本是靠供给约束。好比张嘴等着喝水的人很多,央行控制着给谁喝、喝多少。
什么叫需求约束?就是市场对贷款需求很小的情况下,央行再怎么下调货币乘数,供给的贷款也远超市场需求,那么信贷规模就改由市场需求决定。这就好比根本没人喝水,水龙头开大一些小一些毫无意义,很好理解吧?
现在央行已承认信贷转为需求约束,也就意味着降准已经效果很小,央行不打算放水,也没什么办法放水了。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会拼命扩大贷款规模,哪怕是先息后本;本金不急着还可能更好,因为可以长期收利息。银行最怕的就是提前还贷。
而个人最好的策略恰恰相反,就是不要贷款去买资产,因为市场上收益率能超过实际贷款利率(名义利率+负通胀率)的资产,少之又少。
03
最后,潘行还有一段话意味深长:
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美国硅谷银行风险事件是什么?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成立于1983年,2022年末资产规模2118亿美元,破产前是美国第16大银行。硅谷银行顾名思义,主要经营的业务与传统银行不同,偏向于高风险创投企业。去年,硅谷银行宣布破产。
硅谷银行破产的原因,主要就是资产配置出了问题:贷款比例太少,证券投资过高,大部分都是美债,而且期限错配严重。结果美国一年内加息8次,导致银行手里的美债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加之其他流动性问题,银行发生挤兑,不得不抛售资产,直至崩塌。
央行说这件事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其实还是央行在之前多次表述过的,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关注。央行并不希望国债收益率过低,甚至不惜发声要在二级市场抛售国债。背后的原因,就是一旦国债收益率过低,即意味着国债价格高于票面,持有国债的机构在未来遇到加息时就会面临跟硅谷银行一样的困境。
那这件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关系还很大。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后续单写一篇吧。这里直接报结论:接下来房地产降息的空间,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大了。
04
最后,小结一下吧。其实潘行的话里还有不少其他信息,篇幅有限不展开了,我们只需要知道:
——今年放水的可能已经很小,房价上涨的可能也很小;
——下一步救楼市的政策里,降息的空间也已经很小;
——央行对接下来的状况并不乐观,社融预期目标继续调低。
那么,还在眼巴巴惦记着国家放水降息救市的小伙伴们作何感想呢?还打算加杠杆叠债务赌一把吗?
祝诸君好运唐山期货配资。